打破標籤,重新定義世代行銷
如今,「世代」這個概念已經在商業界成為一個流行詞。許多行銷人員和市場研究者習慣性地關注並針對 Z 世代、千禧世代、X 世代以及嬰兒潮一代進行討論。

雖然以世代來區分受眾是一個不錯的起點,但這樣的分類有時也過於簡化。我們總想找出不同世代之間的差異,但實際上這些界線常常模糊不清。影響人們態度、價值觀與消費行為的,往往不是他們屬於哪個世代,而是他們正處於什麼人生階段,以及當下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隨著通貨膨脹回升和購買力增長放緩,「價格」與「可負擔性」再次成為人們選擇品牌時愈來愈重要的考量因素。
但有一個不變的事實:人們渴望與品牌建立聯繫。他們希望自己喜愛品牌能夠看到他們、理解他們,並讓他們感到被重視。
在本文中,我們將介紹行銷人員如何突破狹隘的世代定義與刻板印象,並提供四種方法來與最關鍵的消費者建立更深層的聯繫。
雖然以世代為基礎的區隔可以作為行銷的起點,但不應被視為終點。
關鍵要點:
- 世代標籤有其侷限:將消費者依世代區分固然是一個起點,但若過度依賴,可能導致錯誤假設與錯失機會。即使身處同一世代,個人的價值觀與期望仍可能截然不同,年齡之外的因素對消費行為影響更為深遠。
- 人生階段與個人需求才是關鍵: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往往受到當下生活情境的驅動,而非他們所屬的世代。品牌應深入理解這些需求,並以此調整溝通策略。
- 同理心是跨世代溝通的關鍵:能夠理解並回應不同族群的挑戰與期望的品牌,更有機會建立真誠的連結,提升參與度並跨越世代隔閡。
- 價格與價值仍是決策的核心:儘管各世代的價值觀與優先事項不同,「價格」與「物有所值」始終是消費者普遍重視的因素。品牌若無法滿足這一點,競爭力將大打折扣。
- 數據洞察有助於更精準的溝通:行銷人員應善用數據與 AI 工具,跳脫世代刻板印象,以更細緻的需求、心理特徵與行為模式進行分眾溝通,提升行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