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下的「宅經濟」與「食經濟」: 防疫仍要好吃、好玩,創新商機崛起

「Covid-19已經永遠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不約而同指出,即使各國政府已經紛紛解封,多數人的生活型態已經不同以往。在這股轉變下,消費者的習慣有哪些轉變?又能從中找到哪些未來創新之道?“Covid-19 seems to have changed lifestyle for good”, the Economist pointed out. Even if most countries have eased restriction, people’s way of living have changed.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how the consumers behaviors have transformed? What can business do to innovate?

2020年在Covid-19疫情中過了一半,不少國際龍頭品牌受到衝擊——女性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 秘密(Victoria’s Secret)英國分公司宣布保護破產,無印良品(MUJI)美國公司也聲請加入110 多家倒閉公司的行列。然而,商機並非完全消失,而是有了新態勢。「『宅經濟』(Stay-at-home Economy)正當道!」美國《高速企業》網站(Fast Company)點出關鍵。

「Covid-19已經永遠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不約而同指出,即使各國政府已經紛紛解封,多數人的生活型態已經不同以往。在這股轉變下,消費者的習慣有哪些轉變?又能從中找到哪些未來創新之道?不妨從以下趨勢中找線索:

趨勢1:「食經濟」旋風 — 美食誘惑不減,在家研發烹飪、烘焙、外帶需求暴增

首先,是人們每天離不開的小事—「吃」。

益普索 Ipsos於今年七月所發表的研究報告《餐飲業的挑戰》(The Horeca Challenge)中點出疫情在中東和北非地區(MENA,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高達81%的消費者變得更愛嘗試新食譜,這股趨勢同時讓烹飪相關節目變得更受歡迎,有49%的人會收看烹飪頻道。

這股生活新型態在國內也可以窺見。根據經濟部統計資料顯示,6月份國內餐飲營業額為638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7%。益普索台灣研究指出,即便國內受疫情衝擊不如美國、中國大陸、歐洲國家等來得劇烈,許多人仍維持原本的生活和工作型態,但在「保持社交距離」觀念的風氣下,消費者仍盡可能減少前往餐廳或人群聚集的地方,Uber Eats、Food Panda等外送服務的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了三倍。光是今年3月,Uber Eats的平均每人訂購數就由前一個月的5.6次增加至7次。「餐盒」「健康」「食材」「養生」則成為網路上熱門討論關鍵字。

以樂天市場於今年5月發表的統計調查為例,2020年第一季的生鮮冷凍食材和即食食品銷售量較去年同期提升近3倍,平均訂單金額也較往年高出30%,顯示消費者在家下廚的頻率大大提升。在歐洲國家,海外國人則因中式餐廳紛紛關門,在家動手挑戰各式台式料理成了新樂趣,並在社群媒體上將秘訣分享給其他思念家鄉味的人。

在中國大陸,視頻網站「嗶哩嗶哩」的美食相關影片在疫情爆發後的兩個月內點閱率爆衝至5.8億;食譜 APP「下廚房」下載量則在一個月內從100萬飆至225萬。

《經濟學人》雜誌在八月以「120%的『食經濟』(gastronomy)」為標題,點出這股後疫情時代的生活新風潮:從Google全球關鍵字搜尋統計模型來看,「酵母」(yeast)的搜尋流量光是在4月份就上升了 280%,意味著人們在家裡不只煮飯、還玩起了烘焙。估計與「在家」也要追求「好吃」的商機將成長 120%。

即使食經濟相關的搜尋次數隨著疫情趨緩逐漸下滑,仍較疫情前來得高。截至七月底,「食譜」 (recipe)搜尋次數比疫情前高出 22%,「外帶」(takeout)則依舊高出 85%。這份數字呼應了益普索《餐飲業的挑戰》報告統計:2020年以來,只有36%的消費者放心在餐廳裡用餐,「從『店內』(on-trade)移轉到『店外』(off-trade)」是不可擋的用餐趨勢。

趨勢2:另類「宅經濟」— 消費者拒當沙發馬鈴薯,在家健身器材成創新商機

事實上,烹飪為的不只是美食,還有過程中的療癒。這股「紓壓」需求,也帶動運動產業巨變。當疫情衝擊傳統健身產業,北京光是今年第一季就有超過200 家健身房歇業,美國健身業截至七月初的損失則高達 70億美元;但同時,另一股旋風悄悄掀起。

益普索Ipsos今年五月發表一項針對全球16個國家進行的調查研究顯示,疫情之下,不少消費者人心惶惶且脫離正常的生活模式,許多人表示因疫情影響無法出門運動而備受困擾,在日本高達38%,在韓國(37%)與中國大陸(31%)也不少,隨之而來的是壓力之下的暴飲暴食與失眠問題。

《經濟學人》最新公布的Google關鍵字搜尋分析顯示:當在家工作無可避免、卻又無法上健身房,消費者們不想捨棄健康與體態,於是,「站立辦公桌」(standing desk)的搜尋次數從今年一月來不斷飆升,直至七月底已上升了 129%。在家就可鍛鍊身材的「啞鈴」(dumbbell),搜尋次數目前仍比疫情之前高出了 64%,健身 APP「Strava」的搜尋次數目前也仍高出 103%。

隨著在家用健身器材需求崛起,台灣的健身器材大廠岱宇營收連續三個月創下新紀綠,六月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了199%。這股趨勢也帶動了網路上的討論熱潮。根據益普索台灣社群智慧分析(SIA)資料顯示,今年2月至8月,在各大網路論壇、部落格、推特(Twitter)和臉書(Facebook) 等平台,疫情之下避免去健身房衍生出「在家運動或健身」的討論,較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啞鈴」「有氧」等關鍵字也因此受到熱烈討論。

在巴黎、西班牙等國,私人教練在陽台上為附近各自站在自家陽台拿著健身器材、站在瑜珈墊上的人們上起了健身課,成為保持社交距離之下的健身教學方式。根據 Adobe統計,今年三月,健身器材光是在網路上的銷售量,在五天之內就大幅成長了55%。

美國新創公司MIRROR就找到絕妙商機——MIRROR研發了一款鏡子,獨特的是,這款鏡子是配有嵌入式鏡頭和揚聲器的「數位鏡」,用戶只要在家對著鏡子,就可以上有氧運動、重量訓練和拳擊等課程,在鏡子的虛擬互動中向健身教練學習正確的動作,同時透過數位鏡顯示出的每分鐘心跳、卡路里消耗等數據,精準掌握自身的健身狀況。在美國疫情爆發後的幾週內,MIRROR產品的銷售額也隨之翻倍。

趨勢3:更「數位」— 不出門也要好玩,帶人超脫現實的螢幕娛樂不容小覷

最後,娛樂生活也出現轉變。《經濟學人》公布的Google關鍵字搜尋數據顯示,「門票」(ticket) 的搜尋次數大幅下滑,即使在四月後各國紛紛解封以來逐漸回升,目前仍較疫情前少了58%。不過,這並不代表人們放棄了好玩的生活,只是需求由實體轉往數位管道。

根據益普索今年七月一項針對26個國家進行的調查研究顯示,疫情以來,尤其在阿根廷(45%)、 墨西哥(42%)、巴西(32%)等新興國家,不少消費者的娛樂支出較疫情前不減反增,其中以 35 歲以下的年輕人最為明顯,但超過35歲的族群消費力道也不容小覷。

益普索洛杉磯專職串流與電玩產業的資深總裁康隆(Gregory Conlon)分析,螢幕帶人們走入超脫現實的世界,愈來愈吸引人。「新型態娛樂成為消費者願意付費享受的對象,『隨選影視會員』(Premium Video on Demand,指消費者可以在網路平台上自由選擇想要看的影片內容)就是一例,愈來愈多電視、電影製片商在作品製作之初就直接鎖定網路播出。」2014年,由Netflix製作的網路原生劇《紙牌屋》(House of Cards)播出爆紅掀起話題後,這股趨勢便逐漸成形。近年來,英國BBC也採取類似做法。

《經濟學人》公布,今年7月,在Google光是搜尋「Netflix」付費影音平台的次數較去年同期高出了 23%。愛爾蘭市場研究出版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指出,在疫情影響之下,全球影音串流產業市場產值將從去年的248億美元翻倍,在2020年達到503億美元。

益普索於今年三月發表《媒體串流 360》(Media StreamingNetflix Party 360)研究報告分析:疫情除了讓人們更常付費享受影音串流,享受形式也從「我」(me)逐漸轉變成「我們」(we),意即由獨自觀影轉變為與家人朋友一起享受。隨著人們在家觀影也不甘寂寞的趨勢下,Google則是推出新的應用程式「Netflix Party」,讓消費者能在家裡與身在不同地方的親朋好友一起遠距追劇。

疫情走向仍沒有定數。但可以確定的是,後疫情時代的消費行為並非偶然,而是將原先已漸漸形塑而成的消費模式進一步推升的結果。掌握人們需求並提早因應轉變,仍是在危機中找到商機、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的最大關鍵。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