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資訊已成為全球性的挑戰,威脅著公共健康、民主運作與社會凝聚力。它的危害並非僅只是散播徹頭徹尾的謊言,更多時候,它是透過扭曲事實與偏頗的敘述方式,悄然地影響輿論走向。這類資訊可能強化既有偏見、削弱對制度的信任,甚至影響民眾的決策判斷。
想要有效解決這場資訊危機,首先得理解是什麼讓人們難以辨識真假新聞。
我們根據涵蓋法國、印度、英國和美國的跨國研究,深入分析哪些心理與社會因素讓人更容易受假新聞影響。研究發現,像是情緒反應、批判性思考能力、文化背景,以及所處的數位媒體環境,都會影響一個人分辨資訊真假的能力。
研究指出,人們對資訊的誤判並非偶然,而是受到認知偏誤、媒體使用習慣以及對公共機構信任度的影響。
對抗錯誤資訊不能只靠單一手段,而需整合各方力量 —— 從政府與教育體系,到媒體產業與一般大眾都要攜手合作。這包括推廣媒體素養、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強調資訊分享的責任感。
透過了解哪些因素讓人們容易相信假新聞,我們希望能提供具體的見解,協助對抗假資訊危機,為所有人打造一個更透明、更值得信賴的資訊環境。
關鍵發現:
- 文化背景至關重要:不同國家的民眾在判斷訊息真假上的能力以及其背後的心理機制有顯著差異,這說明打擊假訊息應採取因地制宜、且具文化敏感度的策略,而非一體適用的策略。
- 情緒反應影響判斷力:我們對新聞標題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情緒性的,而這也會影響我們對其真實性的初步評估。若能提升民眾對情緒偏誤的認知,並在做出判斷前養成查證習慣,將有助於提升整體的資訊判斷力。
- 關鍵在於批判性思考: 研究指出,當人們願意「暫停一下,仔細思考」—— 也就是啟動認知系統中的「抑制」功能 —— 便能更有效地分辨資訊真假。因此,教育課程須融入批判性思考訓練、訊息來源查證與情緒自覺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