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知多少?3分鐘掌握企業永續溝通策略

ESG 範疇多又廣,企業可以如何落實?益普索以較策略面的角度,提供落實 ESG 的四個建議。

益普索|ESG
The author(s)
  • Anita Liao Marketing Strategy & Understanding, Taiwan
Get in touch

你聽過 ESG 嗎? ESG 在近年廣為企業界討論,並也投入大量資源落實,但究竟從事 ESG 能替企業帶來哪些影響,又民眾是如何看待呢?

ESG 是什麼,為什麼企業開始重視 ESG?

ESG 概念於 2004 年由聯合國全球盟約(The Global Compact)的報告 Who Cares Wins 中首次被提及,其代表的分別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認為在全球化的環境下,企業之間不僅更加競爭,同時連結也更加緊密,因此評估一間企業的成功不應只侷限於財務報表上的數字,也須一併考量其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的履行,以及公司治理的風險控管表現。聯合國的這份報告也指出,在 ESG 面向上表現較好的企業,更容易藉由例如妥善管理風險、預測監管行動、快速進入新市場、經營同時也兼顧營運所在地的永續發展 ……等方式提升股東價值,同時, ESG 對於企業或品牌的聲譽也有強烈影響,對品牌價值的影響力日漸加深。

而 ESG 概念在 2008 年金融海嘯更獲得關注,以美國市值前 3000 大的公司為例, ESG 評分越高的公司,由於長期投資社會資產,得到投資人的信任,帶動公司的績效維持在一定水準,因此受金融危機波及程度越低。

消費者也是促使企業重視 ESG 的推手之一,消費者傾向選擇具有信賴感,或與自身價值觀吻合的品牌。 Google《2022臺灣智慧消費關鍵報告》指出,雖然當今消費者表面上看似更精打細算,但實則是更深的自我覺察。他們雖然重視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功能等理性面,但這些僅是消費決策時的「標配」,形象佳、值得信賴、重視環保永續等感性元素才是刺激升級的「選配」,更容易受這些感性訴求打動。而 ESG 恰好展現了企業重視永續,以及社會責任、正直、遵守規範、妥善管控風險等建構信任感的要素,將讓消費者的選擇或投資更有保障。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又是如何看待 ESG?

政大信義書院《2022年消費者永續指數調查》提到, ESG 一詞在臺灣民眾間的知名度 49%,也就是說每兩位中就有一位聽過 ESG,但根據 Ipsos 觀察,大家是否知道 ESG 所代表的意思?未必能給出完整或正確的答案。提到 ESG,民眾較容易聯想到綠能、節能減碳、再生材質、減塑、製造業之廢水排放,或廢棄物處理等「環境保護」面向,另有少部分能提到「企業社會責任」(CSR),儘管這只是 ESG 所指社會責任當中的一部分,而「公司治理」幾乎鮮為人知。整體而言,民眾對 ESG 的認識仍較片面,但對於企業願意投入,幫助環境或社會發展變得更好,多表示讚賞且樂觀其成。

許多企業猶豫投入 ESG 會衝擊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但這對企業或品牌而言是一項長期投資,在產品服務推陳出新、選擇越來越多元的時代下,當消費者難以從眼花撩亂的商品中做出決策時,那些形象佳、值得信賴、擁有消費者所認同之價值觀的品牌,更容易從眾多選擇中脫穎而出,進入消費者的考量名單,而這也意味著成功銷售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ESG 範疇多又廣,企業可以如何落實?

Ipsos 以較策略面的角度,提供落實 ESG 的四個建議:

1. 組織內部充分溝通目標願景

ESG 不是單純的淨灘做環保,或是捐款做公益,而是重視並妥善經營與供應鏈上下游、員工、客戶、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關係,以及在人權、勞工權益、環保、企業倫理、資訊揭露等面向做出改變,更像是資訊透明化的組織文化轉型,因此,企業需與全體員工充分溝通目標願景,而非僅將其停留在管理階層間的共識,此將有助於未來 ESG 相關政策於組織內的推動或跨部門協作,也更能吸引相關人才加入組織。

2. 聚焦與本業相關的重大性議題,並回應利害關係人之期待

將 ESG 與企業本身的核心業務與商業模式結合,同時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此外,盤根錯節的利害關係人網路,也常為企業落實 ESG 的障礙之一,因此也需釐清來自不同利害關係人,例如員工、客戶、社區、供應鏈、投資人等角色的權益與期待,回應他們所關注的議題。以台積電為例,其主要利害關係人分為股東/投資人、員工、客戶、供應商/承攬商、政府與社會等六類,統整出環境面的水管理、社會面的人才發展、經濟面的產品品質與安全 ……等 ESG 重大議題。

3. 找出消費者的共鳴所在

企業落實 ESG 一部份的目的不外乎希望替品牌形象加分,而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訊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短期記憶大約只能持續二十秒,且容量有限,但若短期記憶中的新的訊息能連結到長期記憶內已有的背景知識,則容易留存形成長期記憶,也就是說那些與消費者/客戶生活較相關、較接近、較能想像畫面,甚至有直接影響的議題,較有機會被記得並引發共鳴,進而提升對企業的好感。

4. 訊息傳播以吸引人的方式包裝

傳統社會推崇「為善不欲人知」,但現在,為善要更欲人知,藉此喚起大眾關注,號召更多企業投入或響應。然而,我們發現企業常面臨的是,那些與公關廣宣、良善作為相關的新聞稿,受關注度往往不及其他更精采、更有趣的新聞。因此建議 ESG 相關新聞從標題、內容都能一改制式作法,用更吸引人的文案或主題包裝,甚至搭配時事話題、以影音或圖文方式吸引大眾點閱。

近年來,外部環境動盪,從氣候變遷、中美貿易戰、COVID-19 疫情、烏俄戰爭、能源危機再到全球通膨,而 ESG 即能夠展現企業在金融表現上是否有足夠能力面對外部風險, ESG 的投入對環境、企業、消費者可謂三贏。如同生態環保倡議作家拉佩(Anna Lappé)所言:「你的每一次消費,都是在為想要的世界投票。」現階段政府與企業已有高度關注,待未來消費者對 ESG 的認識與重視程度更加提升,將進一步促使更多企業投入,加速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環。

下載完整文章

The author(s)
  • Anita Liao Marketing Strategy & Understanding, Taiwan

Consumer & Shopper